下线将近一年的电影《八佰》,终于在倍受争议中如期上映。这部电影在去年刚刚定档之时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作为一部正面表现国军在淞沪战场的英勇表现的作品,他自然也引发了各种各样声音的出现,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在片面夸大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作用,因为说到底这也只是几百人的阵地战,又怎能与动辄数十万上下的大型战场上比较呢?还有人质疑将这场只有四天的给西方列强的“表演战“,定义为”巨大转折“是否过于牵强,好像有些人骨子里总是坚定自己所认可的东西,不管事实如何。
鲁迅曾经在《藤野先生》里面写道: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展开剩余84%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正是那个时代急需唤醒的,所以他才会放下自己手上这把救人的手术刀,转而用文章去唤醒更多麻木无知的中国人,希望他们能够挽救中华之危机。因此,他的文章正如他手中犀利的手术刀一样,剖开民族内部的病根,期望能够起到好的效果。甚幸,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团结起来,奋起反抗,这也许正是它延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的淞沪会战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保卫战,正是起着唤醒中华民众的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而嚣张跋扈的日军宣扬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这对于任何一个中国民众都是不能容忍的,毕竟自己的土地之上,又怎能允许他人耀武扬威,但好像这又是当时社会的常态,晚清中国在世界局势上的逐渐衰败,外国列强在中国划分租借地,甚至还成了法外之地,但是在国家危亡面前,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不会选择退缩。
为了尽可能地阻断日军进攻的步伐,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1937年8月13日,被形容为“绞肉机之战”的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采纳陈诚的建议,竭尽全力组织此次会战,几乎把当时全国范围内所能调动的一切机动兵力统统调集到上海以及附近地区,准备在上海与日军一决雌雄。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投入了约100万兵力,战役持续了约3个月的时间,为抗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惨烈的一场大型战役。是役,中国军队不惜血本、尽遣精锐,其中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中央教导总队以及王牌87师、88师(德械师)、148师全部开赴淞沪战场,另外还有蒋的嫡系部队以及川、桂、粤、湘、赣、晋绥等地方部队共62个旅近80万人参战,日军共投入8个师团两个旅团20万兵力。人数永远不是战场上的绝对优势,20万的日军却给80万的国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1月11日,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上海沦陷,陈诚亲自指挥下辖部队,在掩护右翼主力撤退后,最后才在当晚撤出上海,其嫡系黄维第6师,在苏州一带与日军惨烈血战,有的团将士已经全部战死,后来余部又奉命到车站掩护主力撤退,再次遭遇重大牺牲,几乎。淞沪会战状况之惨烈可见一斑,他们各个也都是血肉之躯,但在国难面前,注定有人会坚守在前,而他们从未退缩。
而当时苏州河北岸中国军队最后一块阵地便是四行仓库,也就是说当时的上海,除了这一支坚守的中国军队之外,再无支援力量。而四行仓库四围,三面是旭日旗,隔着苏州河,在公共租界上空,是米字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死守四行仓库的第88师第524团第1营没有携带国旗)。这也就有了《八佰》电影之中有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连夜跨过河为他们送国旗的场景,确实让人动容。而这个故事也被拍成了多个版本,致敬这位英勇的女性。
在此先不论述蒋淞沪会战策略的正确与否,但在战争中牺牲的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本身是值得敬佩的,我们可以以“后人之见“来评述这场战争的意义,但坚守在前线的战士们,他们不知道战争会持续多久,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不知道自己的家人能够等到自己的回家,他们哪个不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就单单以电影《八佰》中的场景刻画来看,四行仓库的四周破败不堪,长久的战争让昔日繁华的上海遭受毁坏,而四行仓库中的战士们就成了阻断日军完全占领这片土地的眼中钉,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它的所属权,其实谁也都明白,这几百位战士坚守下去是注定要牺牲的,但是他们又不能选择败退。他们的身后是家园,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身躯来让国人振奋。
而十分讽刺的一个场景就是与四行仓库仅有一河之隔的英租界却一片繁华,在影片的刚开头,这边的人们是麻木的,他们习惯地进行着自己所谓正常的生活,不觉着旁边的战争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有人唱戏、有人赌博,一切生活秩序十分稳定。当时日方并未撕毁协约,所以对于英法也多有谦让,英租界也才可能保持一片繁荣。但正是这两种强烈的对比,才会让人们记忆深刻,坚守仓库的战士们,只要到了晚上的时候,才会透过窗户欣赏租界那边的繁华,对于这种安稳,他们每个人都是向往的,但是现实却总是那样残酷。
而观看影片之时最让人动容的无疑就是那些英勇赴死的战士们。为了摧毁日军的破墙计划,因为他们采取了铁壁阵的方式,子弹打不进去,所以他们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将炸弹绑在了自己的身上,以自己的身躯作为冲击力,破坏日军的毁墙计划。当一位位战士义无反顾地从高墙之下跳下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会无动于衷,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褒扬的,他们是民族的英雄。
也许正是战士的这种精神感染了租界对面的中国人,他们从最开始的无所谓,到开始关注战士们,给他们报消息,送物资,也证实了中国人心中的那份坚守,没有人是麻木的,只是有些人选择麻痹了自己,用所谓的谎言欺骗自己,数万万中华儿女也一定会记住这段艰苦的岁月,所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四行仓库保卫战虽然常常当作一场表演给西方列强,争取获得他们援助的表演,但这只是政治之上的说辞,但对于参与这场战争的战士们来说,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的魂,每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儿,又怎能轻易退却。
战争是残酷的,因为它注定会有牺牲。当战场之上,那些真诚的笑脸却往往让人无法抵挡,他们不识字,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到底在中国的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支援的上海在地图之上的位置,但也许心中的那份坚守让他们来到了这里。当看到给自己留遗言时,他们真诚却又那样好笑,虽然知道自己可能随时会成为尸体,不识字的他们却总是有着那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战争会让那些将领留名,但是真正关注的却应该是那些英勇赴死的战士们,他们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光芒。
没有人不惧怕死亡,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心中有所守护的时候,他们却从不畏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意义,即使这一切在许多人看来是那样的可笑,毕竟无谓的牺牲本身就是不明智的吗?但是这场战争真的是无谓的吗?
当日军将领知道镇守四行仓库的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时候,他们是羞耻的,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这支坚韧的守军可能要有几千人之众,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这个笑话被世界知道,他们让英军缴械了这些成功撤退到租界的中国士兵的武器,而这却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此我们不便多说。
不管这场战争是否充满争议,既然影片已经成功播出,那么便请诸君抱着观影的心态即可,何必去争论个是非呢?只需要记住,那个时代的有这样一群英勇无畏且可爱的人便好。
发布于:天津市